我们看看各种降低“药占比”的办法,来推测“药占比”到底管住了什么。
控制药占比最简单的办法,当然是像美国的医生那样,提高医生的劳务收入,但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,医生的劳务收入不可能立刻提高很多,况且我国的医生按事业单位干部管理,其劳务收入是受政府控制的。
第二个办法就是增加检查和耗材的费用,于是药品费用的占比自然就下降了。近年来耗材费用增长尤其快,估计与这种行为有关,这迫使卫生部门又出台了“耗占比”管控政策,不知道再过两年要不要出“检占比”控制政策。感觉上在玩“摁下葫芦,浮起瓢”的游戏。
第三个办法就是多收治一些轻病人,或者是可治可不治的病人,让他们做一堆检查。2009年全国的住院率为9.9%,2016年居然达到了16.5%!这其中有多少水分?当然,住院率急剧升高由多种因素推动,“药占比”政策只能算其中之一吧。
第四个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降低药品使用量,或者用便宜的药品。有位“医改”专家把药品又分为两种,一种是给医生送“奖金”的药,另一种是真正治病的药。相应地,医生也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:一类是主要靠收取药品回扣获得收入的,另一类是真正靠给病人看病获取收入的。对于第一类医生来说,他们有“腾笼换鸟”的空间,但为了保住现有的收入,他们当然是抱着笼子不换鸟。对于第二类医生来说,他们已经没有什么鸟好换了,笼子就这么大,新的鸟(新药)挤不进来。所以,最后两类医生对高价谈判药的行为是一样的,就是不让新药进来。